服務熱線
13706606868
前情回顧
在對人的生理和醫療發揮積極作用方面,體感音樂是明顯優于普通音樂和震動按摩的。體感音樂融合了震動和音樂兩者的所有優勢,對人體生理和心理產生很好的影響,也是治療亞健康最好的方法之一。
從體感音樂的特性和概念來看的話,體感音樂是和醫療分不開的。自然而然地,從“體感音樂”就衍生出了“體感音樂療法”的概念。
1982年,挪威著名教育家與治療家Olav Skille博士,通過“把腦癱患兒放在大音箱上,使其痙攣的肌肉很快放松下來”而得到啟發,第一次在國際上提出了“體感音樂療法”的概念。
體感音樂療法(Vibroacoustic Therapy,簡稱VAT),又稱體感振動音響技術。是通過“身體感知音樂”的方式,將音樂中16~150Hz的低頻信號,經過物理換能轉換成振動,通過“骨傳導作用”和心理、生理的雙重刺激,能夠在短時間內激活大腦中樞,使人迅速獲得高質量的身心愉悅與放松,有效改善失眠、焦慮、抑郁、身心失調等癥狀,并實現一系列的康復理療作用及保健效果。
體感音樂療法的歷史可謂悠久,它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“五音療法”。五音療法認為,“五音”不僅是指耳朵能聽到的五個樂音組成部分,更重要的是使人體臟腑經絡產生“和諧共振”的部分。正如《史記·樂書》中所說“夫音樂者,所以動蕩血脈,通流精神。故宮動脾,商動肺,角動肝,徵動心,羽動腎。”
早在楚國時期有位太子因“宅居”深宮太久,患上了抑郁癥,于是請御醫用音樂配合針灸療法求得健康。
在埃及,人們把音樂稱作“靈魂的醫學”,傳說中所羅門王患上神經衰弱,不是請名醫開藥,而是坐下來聆聽宮廷音樂師的豎琴聲。當時的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應用銅管類樂器,直接放在坐骨神經疼痛的部位,進行體感音樂鎮痛治療。
在希臘神話中,繆斯(英文music即來源于此)是九位古老的女神,它們代表通過傳統的音樂和流傳的歌所表達出來的傳說。這九位女神不僅精通音樂,還會給人治病。這些古老的傳說正是人類對“音樂療法”的意識體現,即“樂者,亦為藥者”。
到了16-18世紀初,歐洲宮廷中興起一種由幾個人演奏或演唱、為少數貴族成員演出的室內樂(Chamber music)。這種音樂會的最大特點是,演奏者和聽眾通過樂器的共振以及椅子、地板的傳導作用,來獲得對音樂的不一般感受(如深深的陶醉等)。室內樂使得歐洲古典樂獲得迅猛發展。
1972年,日本火箭工程專家系川英夫博士指出,體感音樂給演奏者和聽眾所帶來的陶醉,不僅僅是聽覺的作用,更多的是樂器振動通過身體的“骨傳導”作用的結果。受系川英夫博士的啟發,日本先鋒音響創始人、工學博士、日本音樂治療聯盟理事小松明先生,充分認識到“骨傳導”理論的卓越性,成立了第一家從事體感音響裝置研發的公司。并經30余載的不斷研發,終于開發出能將音樂中16~150赫茲的低頻信號分揀出來的小型、高效換能器,并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門嶄新的聲學治療技術——體感振動音樂療法,廣泛應用于醫學、心理、音樂鑒賞、游戲、語言教育、微生物工程等多個領域。
由此可見,體感音樂療法其實并不是一個新興的產物,而是從古代到現代就一直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一種普遍醫療方式。各種案例也證明,體感音樂療法對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明顯的積極影響,也是治療亞健康的絕佳方法之一。
今天你是否也漲姿勢了?